華洋國際學校校長裴素青
教育時報:洛陽華洋國際學校從建校之日起,就以立德樹人、文化立校作為學校發(fā)展的明晰藍圖。您對于學校文化之于學校發(fā)展的作用如何理解?
裴素青: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,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;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,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;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,是一個沒有競爭力的城市;同樣,一個沒有文化的學校,是一個沒有發(fā)展力的學校。
學校不會自動生成文化,積淀、提煉、創(chuàng)造和發(fā)展是學校文化之魂。學校文化的形成,需要一個認同、融入、積淀、互相濡染的過程。這種文化一旦形成,將具有無形的、巨大的力量,帶動著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師生“不用揚鞭自奮蹄”,從而影響和決定著一所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、生活狀態(tài)和幸福體驗。
教育時報:校長在學校文化的建設中,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?
裴素青:對于一所學校來說,沒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了;對于學校文化來說,沒有人比校長更有影響力了。
我愛打一個比喻:辦學像農(nóng)民種地一樣,校長就是學校這塊田地的農(nóng)夫。對于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,校長要做到胸有成竹。簡單說,校長要做一個“明白人”:我要把學校帶到哪里去?學校有什么樣的文化追求?制訂清晰的辦學目標和文化構想,這是校長帶好一所學校的首要任務。
校長是學校文化的引領者、規(guī)劃者和締造者,校長應該明白自己把學校帶向何方。
教育時報:您認為,當下在學校文化建設中,存在哪些誤區(qū)?
裴素青:我認為,學校文化建設有兩種做法不可?。阂环N是“換名字的文化建設”,即學校工作沒有任何新的思考、新的舉措、新的突破,為了趕潮流,就把學校日常工作起個名字,就叫學校文化建設。另一種是“拼盤式的文化建設”,即學校文化建設搞形式,把校園、教室、走廊等墻壁都貼上了名人名言、科技長廊、藝術欣賞等,這屬于比較低的粗淺的文化建設形式,很難形成一種系統(tǒng)的文化體系,從而發(fā)揮文化的功能。
較高水平的學校文化建設要有十分明確的文化定位,初步形成一個比較系統(tǒng)和完整的文化體系。
教育時報:洛陽華洋國際學校在建校4年多積淀的基礎上,您提出要“探索班級管理的文化支點”,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?
裴素青:海爾集團曾提出了著名的“斜坡球體論”,這對于學校文化建設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:學校好比是在斜坡上上行的球體,向下滑落是它的本性;要想讓它向上移動,需要有兩個作用力:一個是支撐力,保證它不向下滑;一個是上升力,促使它往上移動,兩個力缺一不可。
我的理解,支撐力就是學校的規(guī)章制度,它保證學?;镜倪\行;上升力是學校的精神文化,它牽引著學校向更高層次發(fā)展。
學校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面:第一層面是物質(zhì)文化層面,如班級圖書角的布置,文化墻的布置、班牌的制作等,這就像給人穿個了一件漂亮的外衣。學校只要做出要求,大部分教師都能做到。第二層面是制度文化。就是建立健全規(guī)章制度,并有效落實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制度不能憑空而降,制度的制訂要有一個討論、達成共識的過程。第三個層面是精神文化。精神文化不是從書上抄幾句空話,或一廂情愿地要求教師、學生怎么做,“無根的文化”是引不起師生的共鳴的。
三個層面的文化是層層遞進、由表及里的、物質(zhì)文化、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,精神文化又會潤澤物質(zhì)文化和制度文化。真正讓一所學校產(chǎn)生向上的牽引力的,只能是精神文化。有物質(zhì)不一定有文化,有制度不一定有文化,有理念不一定有文化;學校文化是學校中大多數(shù)人的共同價值觀和行為方式。
現(xiàn)在華洋國際學校正在做的就是大力加強精神文化的引領,尋找學校文化的載體和班級文化的支點。人管人,管一點;制度管人,管一片;思想管人,管全面。文化管理就是一種思想管理。
文化不是憑空產(chǎn)生的,文化建設應該有載體和支點。載體可以讓文化落地生根、沉淀出學校獨有的精神氣質(zhì);支點可以讓文化充滿活力、撬動師生的創(chuàng)新動力。